当前位置:首页 > 法治

推进多元化公共法律服务新发展

2020-11-03 07:56:00 来源:检察日报 阅读:

  公共法律服务是一项民心工程,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让人民群众共享公共法律服务成果,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

  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对于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 “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十二字目标和“两快两全”(加快整合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仲裁、司法所、人民调解等法律服务资源,尽快建成覆盖全业务、全时空的法律服务网络)的要求,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事关人民群众各方面合法权益的有效实现和全面依法治国大局,地位作用更加彰显,亟须在思想认识上进一步深化。

  首先,各级人民法院要联合其他 司法行政部门,站在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科学内涵、重要意义和目标任务,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部署要求,专题研究部署全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十四五”发展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体系,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

  其次,要科学制定出台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各地方要落实政府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责任,明确各部门职责任务,加大统筹力度,在规划编制、政策衔接、标准制定实施、服务运行、财政保障等方面加强整体设计、协调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最后,要引导培育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法律服务的积极性,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充分结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基层群众对法律服务的需求,健全工作机制,坚持“谁执法谁普法”原则,整合部门网络平台资源,统筹安排、明确职责、协同配合,增强地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合力。

  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是公共法律服务的窗口,要以实体、网络、热线三大平台建设为载体,加快整合法律服务资源,尽快建成覆盖全业务、全时空的法律服务网络。

  一方面,可以构建综合性、便捷性、多层次的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需求。实体平台是地区公共法律服务的主要阵地,要补齐短板,突出发展重点。区级平台,要重点提升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的服务功能,凸显五大职能优势,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镇街平台,要依托司法所做强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站,辐射带动村(居)公共法律服务室更好发挥作用;村(居)平台,要重点落实“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的人员、补助、服务三个到位,明确无偿服务和有偿服务的边界,更好彰显基层公共法律服务的普惠性和公益性。

  另一方面,也要在进一步创新服务形式上下功夫,适应人民群众心理和习惯的变化,注重运用丰富多彩、灵活多样、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工作。利用好“12348”热线平台和网站、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实现法律事项掌上办、指上办、随时办,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抬头能见、举手能及、扫码可得”的公共法律服务。

  公共法律服务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是最贴近基层、服务群众最广泛的工作,也是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非常关心关注的工作。让人民群众共享公共法律服务成果,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

  一是服务质量有保障。加强服务质量监管,将公共法律服务的知晓率、首选率和满意率作为衡量公共法律服务工作成效的最终指标,推进公共法律服务规范化,确保公共法律服务机构和人员依法、诚信执业。

  二是财政经费有保障。将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事项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加大对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经费的支持,对参与的机构和人员进行补偿和激励。研究落实“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补助经费,激发公共法律服务人员积极性。鼓励、引导社会资金通过慈善捐赠、依法设立公益基金会等方式投向公共法律服务领域,拓宽公共法律服务资金筹集渠道。

  三是人才队伍有保障。重视法律服务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制定吸引人才的政策和措施,推进政府、市场和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的多元化公共法律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稳步增加律师、公证员、法律援助人员、仲裁员数量,加快发展公职律师、公司律师队伍。做好公益性岗位开发使用,通过招聘辅助人员方式,充实司法所工作力量。挖掘群众经验丰富、具有一定公信力的人才资源,如退休法官和检察官、退休干部和退伍军人等,充实到公共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中。

  最后,为提高人民群众对公共法律服务的知晓率、首选率和满意率,切实发挥公共法律服务作用,还要注重利用现代新媒体,将公共法律服务的平台功能、产品信息及时推送到千家万户,让公共法律服务深入人心。充分发挥法律服务站点宣传作用,将公共法律服务的触点扎根于基层村(社区),让人民群众想得起、看得见、用得上,不断提升公共法律服务公众知晓度和社会影响力。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与华夏法观网无关。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尽快通过本网下面的邮箱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