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范瑞恒 本报通讯员 周建霞
“十字路口的路灯能否修缮?”“道路两旁的树枝能否修剪?”“净水器旁边的洼地能否平整?”近日,天津市滨海新区太平镇大道口村“吐槽大会”现场,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地提出意见,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刘慕革与党总支副书记刘秀智边回答边记录。
刘慕革介绍,2019年大道口村建立“吐槽大会”,以村两委班子成员与村民面对面零距离交流的方式开展,村民自愿或受邀作为“吐槽”嘉宾参加大会,村两委成员、党员、村民代表和志愿服务队联合为村民的“吐槽”分忧,实现了“话有地方说、事有地方办、人有地方找”的诉求。
让村民有个“说理的地方”
“吐槽大会”由何而来,参与建立这一机制的刘慕革记忆犹新。
2019年1月的一天,村民郑大爷刚走进村委会便失声痛哭,“儿女不赡养自己,连个说理的地方都没有。”
刘慕革了解后得知,郑大爷与子女因家庭琐事产生纠纷,导致三子女拒绝赡养。
为此,刘慕革将郑大爷与子女凑在一起,苦口婆心劝说,但起初的效果并不理想。
“实在不行咱就上法院评评理。”刘慕革看着毫不相让的几人,提出解决思路。最后,在村委会与法院的共同协调下,三子女每月给付郑大爷赡养费。
“这个事情解决了,其他的矛盾纠纷怎么办,总不能都到法院去解决。”刘慕革意识到村民需要一个“说理的地方”。
征得村两委的支持后,“他们说 我们听 我们做 村民琐事接待日”的红色横幅被挂在村委会会议室,每月15日、16日成了“村民琐事接待日”。
“有意见就可以提出来。”刘慕革介绍,久而久之,这个“说理的地方”被村民称为“吐槽大会”。
截至目前,大道口村共组织79场“吐槽大会”,解决邻里矛盾、土地纠纷等问题177件。
把“槽点”变成治理“着力点”
“咱们村的环境实在是太乱了,能不能改善改善,最起码把自家门前收拾干净。”这是2019年12月村民王大妈在“吐槽大会”上提出的意见。
正是这次的“吐槽大会”,完善《太平镇大道口村村规民约》(以下简称村规民约)在刘慕革心里“发了芽”。
不久后,“门前三包”责任成为村规民约的一项内容。
为65岁以上老人送上生日蛋糕;红白喜事应破除陈规旧俗,不铺张浪费、不大操大办;邻里互助,建立良好的相邻关系,建立健全调解组织,坚持以防为主,调防结合方针……村规民约在村民的“吐槽”中逐渐完善。
“把‘吐槽大会’上的‘槽点’变成治理的‘着力点’,将一般问题制度化。”大道口村村委会副主任吴英新坦言,“吐槽大会”为实现村庄的有序发展、和谐稳定提供了基本遵循,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治“未病”助力乡村发展
滨海新区“民主法治示范村”、天津市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见证着大道口村“吐槽大会”的成长。
“村民反映矛盾纠纷的少了,主动献计献策为村谋发展的越来越多。”刘秀智介绍,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吐槽大会”从治“旧病”向治“未病”转变。
“现在虽然日子好过了,但村里依旧存在因病致贫、因学返贫的村民。”这个“槽点”让村两委成员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组建“红徽结对帮帮团”专项志愿服务队,对帮扶对象进行精准帮扶,让村民真正感受到和谐村庄的温暖。
同时统筹“吐槽大会”中村民提出的收入少、就业难等问题,主动对接本村企业,通过土地流转盘活集体经济、“奶牛养殖托管”模式实现村民参股、村企共建解决200多名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数据显示,2022年大道口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20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善治之村、经济强村。
“‘吐槽大会’站稳群众立场、畅通民声渠道,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的积极作用,让基层社会组织的‘微治理’释放出‘大能量’。”太平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宋超认为,“吐槽大会”为涉农村庄矛盾调处化解提供了新思路,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积极探索,是建设文明幸福和谐乡村的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