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临近尾声,位于德清县钟管镇的红色干山小镇又将迎来学校师生参观学习的高峰期。在这里,不仅能看到别具一格的“红船”造型的桌子、融入红色元素的旧油画、各种造型奇异的徽章和林林总总的老物件,还能参观“八八战略”乡村改革馆。
“八八战略”乡村改革馆集中展示近20年来,钟管镇在“千万工程”引领下,全面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带来的巨变,探索出了以土地综合整治为切入口,以村庄集聚、环境提升为关键,以产业导入为核心的乡村振兴之路。
红色干山小镇所在地干山集镇,原为干山镇政府驻地。2004年乡镇撤并以来,这里依然延续着昔日的商贸繁忙。然而在热闹的背后,老旧危房、违章建筑、部分地段的环境卫生等问题日渐突出。
2017年2月,钟管镇投入2亿元实施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开展道路改造、背街小巷与违章建筑整治等,还新建停车场、污水管网、公厕等基础设施,集镇风貌得到全面提升,为小城镇整治腾出了新空间。其中,原来闲置的粮站,被改造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基地。
钟管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徐燕燕说:“今年是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实施20周年,20年来,钟管镇土地综合整治已经过三次迭代升级。特别是南片以干山村为代表的第三代土地综合整治,围绕优化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适度宜居、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目标,规划了美好生活、高效农业、产业融合、产业升级四大片区,打造智慧共享型未来社区。”
据了解,在1997年,钟管镇青墩村有一个花灯郎自然村,只有18户人家,偏远且分散,村里既要通闭路电视线,还要装电话线、通水管线,算来算去成本太高。一位村干部回忆道,当时村委班子经过讨论,有人提议:“干脆搬出来。”
2002年,花灯郎这18户农户终于如愿搬迁到集中居住点,留下的那片老宅基地,经过改造复垦后实现了再利用。也是从这一年开始,青墩村制定了“村规民约”,规定以后村民建房,要以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管理为原则,鼓励建在新规划的中心村。
青墩村在全市率先实施村庄复垦,取得了多赢成效。据悉,钟管镇有多家骨干企业坐落在青墩村,是德清最早结合“两规”、推进村庄集聚建设的行政村之一。这些年来,青墩村曾将全村13个自然村379户农户规划缩并为一个中心村两个居住点,采取引导集聚、土地整理和村庄复垦等形式,推进中心村建设,农户集聚度达95.8%,户均占地由2.09亩下降到0.77亩,节约村庄建设用地近450亩,在确保耕地占补平衡的前提下,为工业和其他建设提供了用地指标,成为市内村庄复垦成功的典型,被认定为省级宅基地复垦示范村。
在青墩村的示范引领下,钟管镇其他村庄的土地综合整治与村庄集聚迅速受到辐射与带动。
新联村是钟管镇最靠北的行政村,去年新联、审塘等村在全县率先实施“优化集成”工程,一期搬迁安置247户,均以跨村安置方式向钟管集镇搬迁,让村民更好地享受集镇公共配套资源,并以公寓安置的方式兜底保障困难群众需求。通过宅基地建设用地复垦和撂荒地开发,如今已初步建成一个“千亩方”农田、一个“百亩方”农田,高标准建设的安置小区预计于今年年底完工。农户住上了新房,还有每亩约1100元的租金收入。
钟管镇在开展土地整治过程中,东舍墩村的做法又是另一种模式。2003年至今,东舍墩村按照“两规合一”理念编制了村庄建设规划,由原来14个自然点480户规划缩并到6个自然点,后又规划缩并到1个自然点。
整治期间,为克服个体搬迁和整体复垦的时间差矛盾,东舍墩村创造性提出了农房“记账式”模式,即对先向新村集聚的农户,旧房面积等记录在册,待旧房所在地整体复垦后,按照统一标准给予补偿,调动了农户向新村集聚的积极性,截至目前,已有330户村民集聚到新村。
东舍墩村村民邱新章告诉记者,当时,他看到其他村民都在新村里盖房子,而自己家虽然已列入规划,但还没到整体搬迁的时间。在村里的同意下,他就先拆了老房子,在新村盖了新房子,老屋的占地面积、建筑面积、装修情况都已挂在村里的“账上”。待到整个村民小组复垦时,就可以和其他农户一样,拿到同样标准的补偿。
“东舍墩的‘记账式’复垦模式,为没有大项目的村庄提供了可复制借鉴的样本。”钟管镇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镇北代舍、钟管、三墩等村正在按照这种模式开展新村集聚,让更多村民享受到“千万工程”带来的政策红利。
实施“千万工程”20年来,为有效解决耕地保护碎片化、空间布局无序化、乡村环境脏乱差等问题,钟管镇通过村庄搬迁安置、土地复垦、低散乱整治、基础配套等措施,共实施复垦项目53个3884亩,开发项目62个1.1万亩,整治模式不断深化,探索出一条符合实际、因村制宜的特色路径。
钟管镇党委书记朱琦表示,将保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定力和“一年干几件大事、几年干一件大事”的韧劲,通过土地综合整治,推动土地连片集中、人口要素集聚、农村产业集群及未来社区、和美乡村建设,迭代升级“千万工程”,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继续走在前、作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