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外行看新闻的热闹,内行看信源的门道。看一个记者的专业和权威度,主要看他报道背后的信源支撑。看一家媒体,也是看背后的信源以及对信源的驾驭和处理方式。信源是媒体权力的秘密,既要让合作的信源信任,又要让“为其知情负责”的公众信任,它不能只被信源“喂养”而无判断,又不能为舆论轰动而伤害信源,这种平衡术就是一个记者信源权力的秘密。
吐槽青年出品
演员牛萌萌吸毒一事被搞成了悬疑新闻大片,一波三折,经过“反转-再反转-再大逆转”的过山式反复,媒体曝光-权威机构转发-当事人现身辟谣-权威机构隐去转发-媒体坚持-当事人再辟谣,最后以大兴警方的权威发布而一锤定音,让牛萌萌的辟谣和对媒体的嘲讽成为笑柄。其实哪有什么反转,事实最终回到了媒体报道的原点,反转的不是事实,而是演员心理超强大、脸皮超厚的表演,及其带节奏产生的公众情绪反转。这种情绪操纵术,像极了对媒体的反转敲诈,还好,媒体有充分的实锤、信源足够权威、采访足够扎实,面对不明真相情绪暴戾的网众而保持了坚挺的态度,未被戏精敲诈。
媒体报道也有失手的时候,但起码从这件事来看,作为机构的媒体显然比作为个人的牛萌萌更可信。
其一,个人有说谎捍卫自身利益、保住自身人设的本能利益驱动,作为社会公器的媒体虽也有影响力利益的驱动,但相比说谎带来的负面影响的代价,为“爆炸性新闻”而编造事实的利益驱动是非常小的,他们没有“编造事实搞臭一个无冤无仇的明星从而成就自己”的利益驱动。相比个人说谎的成本,机构说谎的成本更大。其二,所有你认为的魔鬼,在心里都不认为自己是错的,都能为自己找到堂皇的理由,为自己辩护是人的天性,而媒体是站在中间的“公正旁观者”,旁观视角比切身视角可信。其三,“新闻化的事实“”比“未经核实约束的某某说”可信,登在报纸上事实是经过三审程序核实的新闻化事实,有一群人为之负责,有一个机构的形象作为担保,媒体信奉“即使你母亲说她爱你,也要去核实一下”的专业信条,而个人缺乏这种约束。
不可否认,媒体也会有假新闻,也会被谣言牵着鼻子,也有被打脸的时候,但总体而言,媒体比牛萌萌们可信,这不是个案,而是总体的新闻规律,这背后是信源权力的秘密。我看有知情媒体人说,娱乐圈多数明星的吸毒新闻,都是相关媒体报道的,几乎没有失手过,这说明相关媒体在这方面有着很多、很硬、很权威的信源,相关跑口记者跟这个信源渠道很熟,有着丰富的人脉和线索积累,没有十足把握,在禁毒日到来的这个特殊时段是不会曝这样直指真名实姓的新闻的。
信源的秘密,就是我说的“媒体比牛萌萌更可信”的新闻规律。
迈克尔•舒德森在那本经典的《新闻社会学》中专门讨论了信源,他说,信源是媒体权力的秘密,这种权力大多不是新闻机构本身来运作,而是由信源来操作的。他援引了学者里昂•西格尔的一句名言:新闻不是发生的事情,而是某人认为已发生或将发生的事情。——我们要理解新闻,就必须理解“某人”是谁、信源是谁,以及新闻从业者如何应对它们。确实如此,信源不仅是媒体权力的秘密,也是记者权力的秘密,一个总能挖到独家新闻的名记者,一个老手相比菜鸟的优势,就是他的信源积累。记者是好奇心、洞察力和勤快成就的,更是信源成就的,就像深喉成就了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
我跟一个法国著名的调查记者聊过,他手上掌握着很多信源,成就了他很多独家新闻。他有一次跟我说,信源的秘密,不是你怎么从他们那里搞到独家的材料然后去发布,关键是你能妥善地保护他们,让他们充分地信任你。――保护信源,让信源既有安全感又有感受到你的善意和判断,你才能在这行、这个领域积累人脉。你不能保护信源,一次报道就透支了信任,没人再会把材料和线索给你。作为记者你夹在中间,既要让合作的信源信任,又要让“为其知情负责”的公众信任,它不能只被信源“喂养”而无判断,又不能为舆论轰动而伤害信源,这种平衡术就是一个记者信源权力的秘密。
确实如此,外行看新闻的热闹,内行看信源的门道。看一个记者的专业和权威度,主要看他报道背后的信源支撑。看一家媒体,也是看背后的信源以及对信源的驾驭和处理方式。就拿舆论监督报道看,如舒德森所言,没有政府信源合作而揭发部门的丑闻,是很困难的,没有这种信源支撑和现身确认,记者按其常规也是不敢轻易刊登的。作为信源重要来源之一,权力部门也需要通过媒体“放风”,向媒介机构提供新闻素材,努力使他们的“爆料”尽可能地像新闻,这种选择维持了新闻采集的优势,并巩固了新闻从业者的等级差异。
所以,像牛萌萌吸毒这样的新闻,很多时候不是一个记者偶然突破的产物,而是长期信源积累的产物,背后是一种信源权力和关系。梳理一下同一家媒体往日这一领域的新闻,独家度,权威度,迅速度,就知道跑口记者有多深的人脉和信源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