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中国科研人员在兰科植物研究方面获得进展

2022-08-17 08:35:57 来源:中国新闻网 阅读:

  记者8月15日从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获悉,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植物多样性研究团队利用Illumina测序技术分别研究了极小种群之一的巴郎山杓兰和对叶杓兰的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并基于叶绿体基因组数据重建了兰科植物5个亚科中的47个物种的系统发育树,为阐明杓兰属和兰科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和分类关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了解,兰科是被子植物中最大的两个科之一,由大约880个属和27000个种组成,占所有维管植物物种的8%。兰科杓兰属植物具有独特的彩色唇瓣,具有极高的观赏和经济价值,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温带地区。在野外,由于自然栖息地的退化和人为过度采集,该属的许多物种已经变得非常稀有和极度濒危。截至目前该属的全部物种均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

  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植物多样性研究团队首次报道了巴郎山杓兰和对叶杓兰的叶绿体基因组特征,两个基因组长度为162,773-207,142 bp,包含128-130个基因,包括82-84个蛋白编码基因,38个tRNA基因和8个rRNA基因;共定义了2,192个简单序列重复(SSRs),786个长重复序列(LSRs)和7,929个可变位点(High Variable Loci);确定了12个高度多态的基因座(Pi>0.09),适合于未来推断杓兰属物种的系统发育。

  此外,研究团队还揭示了该属叶绿体基因组显着扩增的机制,并讨论了IR区的扩增导致SSC区的基因假基因化或丢失。同时,基于叶绿体基因组数据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为解决兰科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提供了新的见解。

  相关研究成果近期以《Comparative chloroplast genomics of seven endangered Cypripedium species and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Orchidaceae》为题发表在《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和重庆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张君议和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廖敏博士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徐波副研究员为论文的通讯作者。相关研究得到了中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计划和四川省野生植物共享与服务平台的资助。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与华夏法观网无关。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尽快通过本网下面的邮箱联系。